您好,欢迎访问本站博客!登录后台查看权限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,那么赶紧使用Ctrl+D 收藏吧
  •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!

人工智能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

2025月11月25日 78624 次浏览

  摘要:随着技术进步,人工智能(AI)正驱动资产管理业务价值重构,国内资管机构纷纷加大投入。本文在梳理行业应用现状基础上,指出模型幻觉、资金与人才瓶颈以及行业特征带来的推广难题,并提出稳步推进行业大模型发展的建议与展望。

人工智能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关键词:人工智能、资产管理、风险防控、智能化转型

人工智能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一、AI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发展现状

  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取得跨越式发展,资产管理行业因其数据丰富、可及性高、评判标准清晰等特点,被AI快速渗透至各业务环节,正经历着从“人脑经验驱动”到“人工智能驱动”的演变。

  (一)国家政策引导,多地积极出台扶持措施

  2025年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明确在金融等领域,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广泛应用,创新服务发展新模式。多地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措施,例如上海打造“AI+资产管理”示范区,提供专项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,鼓励本地资管机构在智能投研、智能风控等方面进行试点,通过“AIAM认证”、“AIAM专项人才库”以及高校项目,向资管机构输出复合型人才。

  (二)国内机构投入大幅增长,技术合作呈现多元化

  资管机构本身具备数智化升级意愿与条件,对新兴技术接受度高。与此同时,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契合国内资管机构降本增效、安全合规及开源灵活迭代的诉求,投资与应用加速落地。预计2027年相关投资将飙升至415.48亿元,相比2024年增幅达111%。

  资管机构普遍倾向于与科技公司、大学/科研机构合作,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。例如,工银瑞信联合工银科技、恒生聚源、智谱AI共同打造FundGPT,国泰君安(现国泰海通)与财跃星辰、阶跃星辰合作开发多模态证券垂类大模型“君弘灵犀大模型”等。

  (三)应用介入业务痛点,提升效率、拓展业务边界

  一是提升运营效率,降低操作风险。利用AI规模化自动化处理大量重复性、规则性的任务,实现清算及数据校验的自动化,减少人工环节,降低出错概率,还可以实时在线,甚至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模拟压力测试,为风险预警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,协助构筑稳固且高效的运营护城河。

  二是改善客户体验,提供个性化服务。利用AI实现智能化深度“理解客户”,构建精准画像,洞察客户需求,实现业务办理零等待,客户服务专属定制。标准化、自动化处理常规查询、投诉与纠纷、投资者教育工作,有助于降低客户沟通成本,使得专业财富管理服务更普惠化、大众化,拓宽服务客户边界,践行金融的人民性。

  三是提升投研效率,拓展研究新路径。大模型能够对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进行实体识别、关系抽取和向量化存储,构建动态知识图谱,缓解研究信息过载,大幅提升投资策略开发效率。值得关注的是,AI展现出处理政策文本信息、社交媒体情绪等另类数据的优势,通过解析这些非标准化信息,为量化投资破解“因子困境”拓展新的路径。

  二、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

  (一)模型幻觉和模型同质化风险亟待优化

  金融大模型强化学习训练存在数据过度拟合风险,尤其是对缺少历史样本的“黑天鹅”事件,更容易输出缺乏逻辑或依据的结论,也难以摆脱萨顿(Sutton)所说的“知识囚徒”。在高度严谨的金融领域,AI的“模型幻觉”问题是致命的,模型同质化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仅基于市场主流数据投喂训练模型,输出结果往往偏向“共识性结论”,导致投资策略同质化风险,进而可能加剧市场波动。

  (二)资金投入与人才稀缺是现实困境

  算力资源、数据治理、模型训练均需巨额投入,加上许多公司过往碎片化的技术堆栈,模型部署复杂导致成本进一步上升。此外,既懂人工智能技术,又具备资产管理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稀缺,更是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。

  (三)行业特征阶段性限制模型推广深度

  以投研领域为例,AI面对缺乏数据案例的商业新阶段、新变化时往往无能为力,难以替代人类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辨识。正因如此,部分投研人员或担心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导致批判能力下降,或担心经验知识分享会削弱个人优势,进而对全面融入AI持保留态度,更多仅是在信息处理的效率提升任务中使用,AI深度运用还处在早期。

  三、建议与展望

  (一)完善模型分类管理,规范数据治理体系

  可按照模型的复杂度、对市场影响力实施分类管理,技术发展同时完善监管政策,建立统一评估标准,定期评估潜在风险,搭建跨境沟通机制,防止监管套利和风险跨境传染。建立规范完整的数据治理架构,制定数据标准,明确治理机制与责任,完善数据安全法规和版权保护,细化数据脱敏、使用授权和对外传输规则,定期检测数据质量。

  (二)探索数据共享机制,提升数据利用效率

  遵循统筹协调、标准统一、依法共享、合理使用、安全可控的原则,探索数据共享收益机制,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突破多模态数据采集,丰富数据来源,提升数据利用效率。面向专业场景的大模型训练,聚合高质量私有金融知识库,提升训练效果,实现从提供精准提示到获得准确输出。例如国投证券利用DeepSeek模型开发的“慧研”投研助手,打通“企业+个人+内置知识库”,大幅提升模型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能力。

  (三)多渠道多方式培养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

  资产管理行业机构之间搭建沟通平台,获取前沿技术与管理经验;通过联合建设实验室培养复合人才,企业内部提供更大容错空间,并在考核与晋升上对积极投身金融与AI融合的员工予以倾斜。对顶尖人才提供对比互联网企业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有效的激励。扩大高校专业硕士班及双学位项目范围,培养更多后备人才。

  (四)渐进式平台化发展,先行试点再向核心环节扩展

  从容错率较高的场景先行试点,采用检索增强+思维链技术提升可靠性;在低容错业务环节部署轻量化小模型,将AI定位为辅助性角色,实现快速落地。通过微调与持续完善逐步向资产管理的投研、产品开发等核心环节渗透,最终搭建全业务链AI平台,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重突破。

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成本、监管不断优化,资产管理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将进入加速期,人工智能将成为价值重构核心驱动因素。专业知识积累深厚、数据治理规范、模型开发能力强的机构,将在未来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。(国投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蓝雁书、刘煜辉)(cis)

  1. 中电金信联合IDC发布的《开启智能金融新时代——中国金融大模型发展白皮书》。

  2. 《恒生电子: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》。

  3. 上海市国资委网站:《全面推进All In AI,国泰君安更新发布“君弘灵犀大模型”“AI投顾超级助手”》。